Last Updated on 2025/09/04

家長自己內心的感受,會影響他們如何去回應孩子的情緒。簡單來說,如果你自己聽到孩子哭鬧、生氣、害怕時會覺得很煩躁或不舒服,那麼你可能也比較難用支持性的方式來回應他們,但…這很正常!

孩子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更容易讓我們感到不舒服

當孩子因為摔倒或被欺負而哭泣,或是生氣、害怕時,我們做家長的會比孩子開心地笑時,更容易感到內心焦慮或不自在。研究發現,這種不舒服感在面對各種負面情緒(生氣、害怕、難過)時都差不多,沒有特別哪一種會讓你更難受。

我們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,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

家長們自己童年時的情緒經驗,與他們現在對待自己孩子情緒的不自在感有關。

「成果導向」的育兒方式:如果家長回憶,他們小時候在鬧情緒時,主要照顧者會用一種「成果導向」的方式回應,例如:走開、要他們停止哭鬧等,那麼他們長大後,在面對自己孩子的負面情緒時,也比較容易感到不自在。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,童年時期負面的照顧經驗,會影響我們日後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

「分心」的育兒方式:如果家長回憶,小時候主要照顧者會用「分心」的方式來轉移他們對情緒的注意力,長大後在面對自己孩子的負面情緒時,也比較容易感到不自在

男孩的家長更容易感到不自在: 研究發現,家長在面對男孩的負面情緒時,比面對女孩時更容易感到不自在。

我們內心的不自在,會影響對孩子的行為

當我們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到不舒服時,這種內心的感受可能會是我們與孩子之間行為反應的「中間橋樑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舒服的感覺,可能會導致我們用一些不那麼有支持性的方式來回應孩子。

給予支持性回應

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表達情緒時,給予他們支持和理解,這對孩子的情緒調節和理解能力會有正面的幫助。這點也提醒了我們,雖然家長感到不自在是很正常的人性反應,但學習如何去應對這種不自在,並給予孩子更多支持,是能夠幫助他們成長的重要功課。


當孩子在鬧情緒時,如果我們感到內心不舒服或煩躁,這很可能源於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情緒經驗。這種不自在感,就像電影《大白鯊》的配樂一樣,會在我們心裡響起警報,讓我們想要趕快結束這種情況,而不是去安撫孩子

但別擔心,學習如何去應對這種不自在感是很重要的。當家長能夠給予孩子支持性、理解性的回應時,對孩子的情緒調節和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總結來說,我們自己的過去,會影響我們現在的育兒方式。意識到這一點,就是改變的第一步!


資料來源:Caregiver discomfort in response to children’s emotion displays

返回頂端